在全球商业航天进入爆发期的 2025 年,中国商业航天正以 “可复用” 技术为支点,撬动万亿级市场蓝海。作为行业具有强大研发实力的创业者,新空间航天将携 “从“可复用” 到 “可盈利” —— 打造商业火箭全产业链闭环” 主题亮相 2025 商业航天大会,以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为双轮驱动,推动商业火箭从 “成本中心” 向 “利润引擎” 跨越。
新空间航天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对液氧甲烷发动机与垂直起降技术的深度突破。其自主研发的闭式循环液氧甲烷发动机,通过无毒推进剂与模块化设计,将赤兔E型单台发动机推力提升至 180 吨,配合 “三平一垂” 总装流程,使火箭发射周期缩短至数天。2025 年底,其可回收火箭赤兔 1 号预计可以完成全部总装和电子元器件及各控制系统测试,一子级复用率达 90%,预估单次发射成本较传统火箭降低 80%。
新空间航天正加速向 “全箭复用” 迈进,通过不锈钢壳体结合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起落架系统与智能飞行控制系统的创新应用,火箭自重降低 30%,500 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力提升至 2.5 吨,为低轨通信卫星组网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新空间航天的商业化进程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深度参与,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中国银行通过定制化金融方案与产业基金,为其技术研发、产业链整合及全球市场拓展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双方推出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模式,以核心技术团队股权等破解研发资金难题。未来探索设立航天产业基金,专项支持液氧甲烷发动机不断迭代和技术革新、创新应用场景、可回收技术等关键领域攻关,带动不锈钢、轻质复合材料、智能控制系统等配套企业协同发展。
新空间航天的战略布局不止于火箭制造,更着眼于全产业链生态构建。在卫星端,其与星际航天、星际卫星等企业协同,打造低轨物联网应用平台 “星际星座(由2400颗分四层轨道组成)” 等商业遥感与通信星座,赤兔1号运载火箭首发将运载 2 颗星际星座的技术验证卫星和盘古火星车技术控制验证卫星及若干个立方体卫星载荷,服务智慧城市、农业监测、深空探索、技术验证、学术论证等领域。在地面端,通过星际卫星公司和厦门卫星合作伙伴等企业构建全球测运控网络,实现星地数据分钟级交互,支撑高密度组网需求。
新空间航天的 “可盈利” 逻辑贯穿研发、生产、服务全链条。在研发端,通过 “股权 + 债权” 金融方案与中国银行、投融资机构、个人投资者等机构合作,破解高投入难题;在生产端,依托星际航天科技研究院的 “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创新中心”,实现火箭关键部件智能制造与共享试验平台资源整合,显著降低成本;在服务端,推出 “发射履约保证保险” 模式,降低客户风险,推动订单量增长。
面向 2030 年,新空间航天规划实现火箭全箭复用,将发射成本降至传统模式的 1/10,同时布局 “千星产发能力”,支撑低轨卫星互联网大规模组网。其液氧甲烷发动机技术已向深空探测延伸,为巨龙系列火星车采样返回、其它探测任务提供技术储备。
在政策支持下,北京、海南等地正加速商业航天基础设施建设。新空间航天愿景计划与地方政府共建 “天基丝路”,推动卫星互联网、空间生物医药等新兴业态落地,构建 “商业航天 + 低空经济 + 数字城市” 融合生态。
从 “可复用” 到 “可盈利”,新空间航天的全产业链闭环战略,不仅是技术突破的里程碑,更是中国商业航天市场化、产业化的生动探索与实践。在政策红利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商业航天正以 “火箭速度” 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 “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