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作为航天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国家航天及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各地纷纷布局航天产业链,推动航天技术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致力于作为人类航天事业的重要力量,新空间航天集团以厦门为核心,正在加快构建以“一箭两星·一院多基金”为主体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格局,覆盖从运载火箭制造与发射、卫星设计、卫星运营、地面终端设备制造、系统运行维护到航天应用服务的全产业生态,推动航天技术高质量应用,提升整个航天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助力中国航天产业走向全球。
一、“一箭两星·一院多基金”构建完整产业链
(一)“一箭”——赤兔系列运载火箭
赤兔系列运载作为新空间航天自主研发的明星产品,覆盖小型、中型和重型运载能力。其中,赤兔1号专注于小型低轨卫星发射,具备轻质高复合结构和发射灵活性,将打造成为一箭多星发射市场的热门选择。赤兔6号中型运载火箭,具备“一箭多星”的发射能力,将大幅提升新空间航天集团在全球商业市场的竞争优势力。
(二)“两星”——卫星制造(战略伙伴公司)与卫星运营(星际卫星公司)
卫星制造:紧密联合伙伴企业设计和制造先进的卫星产品。采用轻质高性能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制造工艺,运用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突出无需装配、研制周期短等特点,实现在复杂结构成形上的独特优势,成为航天制造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
卫星运营:运营和服务卫星星座将为全球互联网连接提供基础支持,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和海洋场景下提供无缝接入点。遥感卫星则着眼于全球启动和数据分析,广泛评估气候监测、农业管理、灾害预警等领域。集团计划在未来5年内部署2400颗低轨卫星,打造全球领先的卫星互联网服务网络。部署10颗火星卫星形成组网后,启动火星探测第一阶段任务和计划。
(三)“一院”——星际航天科技研究院
研究院作为科技研发创新的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者以及人才培养的高地。研究院将承担高端航天技术研发任务,包括新型推进系统、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与卫星运营技术。研究院将紧跟全球科技前沿,洞察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并与各大高校及科研机构通力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向实际应用转化。同时研究院将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及高技能强技术复合型人才。
(四)“多基金”——推动资本与产业深度融合
集团将联合全球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设立多支产业基金,专项支持航天相关技术开发、部分企业孵化和上下游产业链整合。为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确保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同步推进。
二、投建打造多核心领地
1、运载火箭制造基地:集中生产赤兔系列火箭的核心部件,并搭建改造总装与测试平台;
2、卫星智能制造中心:实现通信卫星、遥感卫星的批量化生产,同时推动卫星硬件的标准化、精细化;
3、航天应用创新孵化器:聚焦航天技术的下游应用,为5G通信、智能城市、精准农业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撑。通过集团星座项目组网快速形成卫星互联网的应用,并验证新一代互联网的革新化和实际经济效益。
新空间航天集团将整合地方资源,链接前沿讯息,强化企业技术,以集美区为核心,构建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航天产业集群。
三、锚定目标,开拓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在“一箭两星·一院多基金”产业格局的推动下,新空间航天集团的发展目标十分明确:
1、加速组网:力争尽快实现每年完成50次以上商业发射,计划于2027年前完成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的全覆盖,为全球用户提供高速、低延迟的网络服务;
2、技术突破:聚焦智能制造、低空动力系统、新材料应用、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进一步降低商业发射成本;
3、市场拓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将集团商业航天技术推向全球市场;
4、航天应用:推动航天技术在深空探索、载人航天、低空飞行器、农业、气象、交通、环保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助力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
5、展望未来:贡献商业航天的“中国方案”。
四、打造厦门市集美区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新高地
厦门市集美区紧邻厦门岛,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有利于航天产业的快速集聚。同时集美区科技创新资源丰富,配套政策完备,营商环境优越,已形成航空航天、电子、软件等相关链条,具备发展航天产业的良好基础。
新空间航天集团致力于以航天技术推动社会进步,以全产业链布局服务全球市场。新空间航天集团不仅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布局上持续发力,还通过资本、政策与创新资源的深度整合,引导出引领商业航天发展的“新模式”。
随着新空间航天集团的全速推进,一个以厦门市为辐射核心的商业航天产业新高地正加速崛起,为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带来新动力,也为全球商业航天格局注入更多“中国智慧”。